摘要: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在日常生活事件中表現得越來越常見,負性情緒應激與**的關系已成為當前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熱點,情緒的主觀性和復雜性使情緒應激動物模型的制備和評估存在較大難度,本文對近幾年常用的情緒應激動物模型進行簡要綜述,以優化實驗設計、制作有效的情緒應激動物模型,為今后探討人類情緒障礙**的起因和發病機制做鋪墊。
關鍵詞:情緒應激;動物造模;行為學
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在日常生活事件中表現得越來越常見,研究表明,在長期遭受負性情緒刺激的人群中,抑郁癥等精神疾患及腦老化的發病率上升,深入探討負性情緒應激在致病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實用價值。由于倫理學的限制,動物實驗是較為理想的研究**發生機制的方法。但情緒的主觀性和復雜性使情緒動物模型的制備和評估存在較大難度,本文對近幾年常用的情緒應激動物模型進行簡要綜述。
1 社會應激法
傳統的情緒應激動物模型將動物置于一系列不可逃避的物理或化學應激環境中,然而該類造模方法通過建立動物之間短暫的**社會關系,從而誘發動物的負性情緒心理反應及行為,更多地考慮到動物的社會屬性,是一種更加純粹的心理應激造模方法,但模型的復制成功率較低,需對兩種動物的品系、月齡及周圍環境等因素嚴格控制。
1.1 社交失敗模型
社會失敗模型(Social Defeat)*早是 KazunoriMine 等人在 1981 年設計的, 實驗者將一批雄性大鼠單獨飼養以誘發其攻擊行為傾向。一旦另一受試動物進入籠內, 就會受到大鼠的猛烈攻擊。但我們采用其描述方法復制實驗效果并不理想,新近研究表明,不同品系的動物在社交失敗應激中反應有差異。王靜等采用樹鼩建立社會競爭失敗病因學模型,持續 21 天。其中爭斗失敗者被稱為服從者,表現出逃跑、恐懼、順從等從屬性特征。這個過程可導致每天 1 h 的直接社交沖突和 23 h 的間接相互影響(比如通過氣味、視覺等)。與正常對照相比,失敗者 21 天之后顯示了體重、自主活動、躲避行為、尿液皮質醇水平等的變化,并且這種改變可持續至少 2 周以上。董競成等將攻擊性 CD-1 小鼠與C57 小鼠放于同一環境中建立小鼠社交失敗模型并分析該模型的行為學變化特征。結果顯示應激組 C57 小鼠在角落區域的停留時間延長,而在社交區域的停留軌跡明顯減少。2005 年德國哥廷根大學選用性情兇猛、攻擊性強的 Lister Hooded雄鼠攻擊 Wista 雄鼠,成功制備出與臨床表現吻合的抑郁癥動物模型,被擊敗的動物糖皮質**和 ACTH 水平升高,**功能及對**的抵抗力下降,且有不同腦區的多巴胺、GABA、谷氨酸和 5-HT 結合受體逆轉改變,但 Lister Hooded 品系大鼠的獲取很難。
社交失敗模型是一種社會性應激,它模擬人類在正常交往中遇到挫折并孤立無助的情景,通過引起動物成員之間的社會沖突產生應激,在大鼠中由一個侵略雄性所引起的社交失敗是一種自然應激因子,該種應激能引起分子、生理及行為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會很持久,包括自發及探索活動減少,侵略行為及性行為減少,服從行為及焦慮增加;同時相關文獻報道顯示,社交失敗應激對獎賞系統產生影響,從而引起動物興趣下降及快感缺失,這恰恰與抑郁癥的核心癥狀相似。
2 間接刺激法
此類造模方法并非直接對實驗動物進行負性軀體刺激如足底電擊、束縛、禁食禁水或冷刺激產生應激,而是以另一批動物為依托,實驗者對其施加各種電擊等刺激,同時將應激 D-gal 組動物與直接應激動物置于同一環境中,以此誘發動物的心理應激反應。該類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模型的軀體應激成分,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情緒應激動物模型,但其所誘發的情緒成分復雜,尚不夠明確。
2.1 旁觀電擊法
Katsura 等設計的旁觀電擊小鼠方案作為小鼠的心理應激模型。被電擊的小鼠(電擊電流為 2mA,周期 5s,間歇 55s)產生驚叫、驚跳,甚至便失禁;實驗應激組小鼠不受電擊,而是旁觀電擊小鼠遭受電擊的過程,通過視覺、聽覺等而產生心理應激。但在我們的實驗中發現,在實驗的后期有些動物在電擊鼠驚叫驚跳時身體轉向另一側,毫無反應,這與動物在此過程中心理上產生的適應性有關;同時,有的實驗動物為了逃避足底電擊,會爬到箱壁和頂部;動物的排泄物可能會導致電流減小或消失等, 我們試著通過增加電流的強度和延長電擊時間來克服這些問題。
廠家:上海欣軟
2.2 間接電擊法
課題組前期的實驗提出一種新的情緒誘發方法——間接電擊激怒法,實驗過程中人為地用電極觸碰攻擊鼠胸腹部,攻擊鼠受電擊后被激惹,對應激組大鼠發起攻擊,雙方互相撕咬、對峙,產生憤怒心理和行為。該法的優點在于刺激點在攻擊鼠前部,攻擊鼠誤以為是其對面的實驗鼠挑釁,遂攻擊實驗鼠,很容易進入對峙、打斗狀態,誘發的憤怒情緒較為理想,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軀體應激成分。
3 直接刺激法
直接刺激法的種類較多,是目前情緒應激動物模型*常用的方法,此類方法的特點是實驗者將動物置于一種不可避免的應激環境,給予一種或多種刺激,如足底電擊、束縛等,模型制作過程相對簡單易操作,對實驗條件的要求較低,更容易實現;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軀體應激,若合理控制則較為成功。
3.1 足底電擊、束縛等
很多文獻以足底電擊結合聲音或光照作為應激條件,結果顯示: 應激對照組與心理應激組受到的軀體刺激相同, 但后者無法根據光信號預見電刺激, 因此較前者更緊張, 心理應激程度更高。國內新近研究采用光電結合應激方法對糖尿病大鼠進行應激。結果顯示糖尿病大鼠血糖明顯升高, 光電結合應激抑制了大鼠的反應,并對糖尿病大鼠的行為、血糖產生了影響。束縛是一種純粹的挫折應激,短時間的束縛應激可成功制作動物的焦慮模型,我們的實驗中發現,隨著束縛應激時程的增長,動物更多地表現出嗜睡、興趣降低等抑郁樣行為。但不同的束縛方式所引起的引起的軀體應激差異大。賀立娟等運用慢性束縛應激結合孤養法建立肝氣郁結證大鼠模型,研究發現,給予大鼠慢性束縛 21d 后,應激 D-gal 組 ACTH、CORT 水平升高,具有顯著差異,柴胡疏肝散給藥干預后可降低其水平,與用藥前結果有顯著性差異,該結果提示了此模型的中醫病理機制與肝失疏泄有關。此外,噪音刺激、強迫游泳、冷熱刺激等也可引發不可逃避性應激模型。
3.2 慢性不可預知性心理應激
近幾年來國內外研究多采用多重復合應激法誘發動物的情緒反應,慢性不可預見性心理應激方法誘導動物的抑郁等復合負性情緒行為,此種應激模型中應激因子多樣化且不可預測,能避免單一刺激所引起的適應性,可應用于慢性心理應激的神經生物學和行為心理學研究。它包括一系列不可預知的低強度應激, 如束縛、強迫游泳、禁食禁水、搖晃等,從病因學的角度模擬了抑郁癥的環境誘因, 以曠場行為反應以及動物的糖水消耗量作為觀測指標, 經過特異性及可信性評價,被認為是經典的慢性抑郁模型。徐志偉等研究發現逍遙散可通過下調慢性不可預知性心理應激損傷大鼠下丘腦室旁核區 CRH mRNA 表達而部分恢復慢性應激大鼠 HPA 軸負反饋功能,此結果提示此動物模型的預測效度較優。國外新近研究顯示,慢性不可預知性心理應激上調多巴胺 D2 受體的表達,下調前額皮質的蛋白激酶 A,轉錄因子 cAMP 反應原件結合蛋白(CREB),p-CREB ,cAMP 和蛋白激酶 A 水平下降,這與臨床上抑郁患者的發現一致,這些初步提示多巴胺系統功能失調在應激相關的抑郁癥等精神障礙**中起到核心作用。Ian Mahar 等將抑郁癥和抗抑郁**作用的血清素和神經性假設聯系起來,發現慢性不可預知性應激顯著地減弱了 5-HT 神經遞質和 5-HT1A 自受體的敏感性,并且通過減少神經再生減輕海馬對 HPA 軸的抑制,使應激軸過度活躍惡化。
型號:XR-XQ202
4 基于條件反射的造模方法
4.1 懲罰性飲水
懲罰性飲水模型是將動物的飲水行為和不確定的電擊結合起來,動物如果想滿足飲水的需要就可能會受到電擊的創傷,由此造成動物在飲水和避免電擊之間的趨避沖突,產生焦慮反應。這種造模方法是從動物的本能需要出發,當動物的本能遭到威脅時,它們在心理上產生趨避反應沖突,誘發焦慮情緒。此種動物模型有較好的預測效度,是研究抗焦慮**藥理學機制的良好模型。我們在實際實驗中發現,在實施這種造模方法前,必須禁水足夠時間,同時要將大鼠置于電擊箱中適應 4-5 小時,才能達到理想效果;我們還發現由于不同性別甚至不同動物個體在飲水需要方面的差異,它們所遭受的電擊程度不一,這樣造成個體所誘發的焦慮程度不一。這與 Ana M. Basso的研究結果一致,他們發現當與雄性大鼠同等體重匹配時,雌性大鼠受到更少的懲罰反應,更少的飲水攝入量,雌性大鼠比雄性大鼠對足底電擊有更低的疼痛閾值,不同的抗焦慮**在兩種性別中顯示出的抗焦慮樣作用有較大差異。Carla Pisu 等研究顯示,喹硫平對 C57BL6/N 飲水沖突模型大鼠顯示出一種抗焦慮作用,5HT1A 拮抗劑WAY100635 消除。這些提示 5HT 系統在焦慮情感障礙模型中的重要作用。
型號:XR-XY211
4.2 空瓶應激
空瓶應激法是以不確定性空瓶飲水刺激作為應激源,訓練動物在特定的時間段飲水,當動物感受到缺水應激之后,只給予動物一個沒有水的空瓶, 動物吸吮空瓶而得不到水,從而產生挫折感,進而誘發動物的情緒反應。大量研究表明應激刺激的不可預測性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林文娟等研究發現不同時程的空瓶應激激活 HPA 軸和 SNS 軸(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皮質酮水平升高)的程度不同, 這可能與持續的慢性應激后 SNS反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適應性相關。歐陽俊彥等采用不確定性空瓶應激制作焦慮大鼠模型,發現 GABA 與焦慮大鼠額葉皮質的 NOS 及 NO 均呈劑量-效應關系,提示 GABA 可能通過調節焦慮大鼠額葉皮質中的一氧化氮水平發揮抗焦慮作用。
5 問題與展望
1872 年達爾文發表了《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詳細描述了多種動物以及人類的多種表情,生動地闡述了表情的進化過程。他從系統發生的觀點對動物行為進行了比較研究,揭示出不同種的動物在行為模式上的相似性。也就是說,高等動物的行為成分和功能特征,也能在較低等動物身上找到。基于這個假設,情緒應激動物模型嘗試在實驗動物上復制人類精神障礙**的特征,此模型相關的生理和行為變化需符合特定情緒狀態(表面效度)、**的病因學(結構效度)、以及藥理學**反應(預測效度)。但情緒應激的發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應激反應因應激原種類、動物種屬、性別、生理狀態、周齡、應激狀態、應激持續時間的不同, 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各種情緒應激所導致的結果不一致性,但存在著一個基本的趨勢:交感-腎上腺髓質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是應激反應的重要環節, 而血清兒茶酚胺和糖皮質**水平的上升被視為應激反應的標志。應激所引起的個體反應是由神經-***-**等系統網絡共同作用的,究竟哪些系統在情緒應激發生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在應激的哪一進程起作用,這些尚有待進一步證實。
另外認知在應激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中介作用,不同認知水平及性格特質的個體產生的應激反應不同,而且應激的病理生理改變涉及多個腦區功能的異常,考察動物的基線認知水平,并將其加入到情緒應激動物模型的考慮因素中,會使情緒應激動物模型更加接近人類情緒障礙**的發生機制,例如在在實驗之前,采用水迷宮篩選認知水平接近的動物參與造模。
因此,發展有效、客觀的情緒應激動物模型,優化實驗設計、指標選擇,系統**地認識指標的變化,將會對進一步明確情緒應激過程的各個生理反應,深入分析情緒的心理學發生機制,以及今后探討人類情緒障礙**的起因和發病機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